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件西汉铜鼓高51.5厘米,面径88.5 厘米,鼓面中心被敲击处有微微隆起的“光体”及向外辐射的“芒”,光体与芒合起来成为太阳纹。太阳纹由内向外有多弦区组成的“晕圈”,鼓的外沿塑有常见的青蛙造型六个。鼓胸与鼓腰之间嵌置有桥形鼓耳两对,铜鼓表面与器身纹饰丰富,在晕圈内饰有大量的几何纹、云雷纹、金钱纹等,给人以神秘的感觉。
铜鼓作为一种特有的打击乐器,一般用于宴会、乐舞中,也常用在战争中,如指挥军队进退。书上记载“铜鼓,铸铜为之,虚其一面,覆而击其上”,其特征是“通体皆铜,平面曲腰,一头有面,中空无底,侧附四耳”,由鼓面、鼓胸(月同部)、鼓腰、鼓足、鼓耳和纹饰等几个部分组成。铜鼓大小不一、轻重不一,鼓面多铸有太阳纹、翎眼纹、云纹、乳钉纹、栉纹、游旗纹等纹饰或铸以立体蛙式铜身。
千百年来,它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,人们视其为神器、重器,对它崇拜有加,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,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。